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宗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搞好新时代宗教研究与宗教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位于四川乐至县石佛镇位于石佛镇振兴广场一期主体工程“乡村振兴”祖祠文化墙、汉白玉艺雕(四面观音像)落成仪式顺利举行。据悉,该主体工程由深圳市深国融慈善基金会获得国家版权证书并将实物及证书赠与乐至县石佛镇人民政府,旨在为村民群众讲述曾氏文化故事,传承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乡村振兴”祖祠文化墙采用3700mm宽、2400mm高的整块精品花岗岩雕刻而成。正面“曾姓祖祠传承”文化采用隶书字体手工雕刻;背面“国泰民安”书法字由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修福金题字,再用手工雕刻,笔圆势方,动静相依,错落有致,抑扬节应,气韵生动,形成气势浑厚,苍劲挺拔的独特风格。“传”字辈后生立此祖祠墙,支系汇流,字辈统一。祈国泰民安,愿后世传继!
汉白玉艺雕(四面观音像)采用3900mm*1100mm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高度3.9米则11.7尺,有守护曾氏117代暨世世代代之意。基座位置“传继广”,用是个不同“福”字字体包裹,寓意造福四面八方。与祖祠文化墙双双呼应共为一体,望后世传承发扬。该作品既是珍贵的艺术品,又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四面观音”,具有极高的佛教意蕴和审美价值。
文化自强,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宗教文化,把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现实优势,实现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于乡村振兴新发展。
据悉,振兴广场一期主体工程捐赠单位集团董事长曾波先生近日赴陈毅故里进行红色文化学习,走访报国寺并与主持方丈隆宣交流座谈。曾波表示,近年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附加值的不断凸显,这是未来乡村振兴新发展的一个有力契机。探索宗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更好的发挥宗教的时代价值,持之以恒地讲好中国故事,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
隆宣方丈对深国融此举表示肯定并赞扬,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与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度众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核。慈善行为,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被称为“修福报”、“种福田”。“这也是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走人间佛教道路的应有内涵”。我们要深入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影响力,讲好传统宗教故事,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