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水泊梁山兄弟中的带头大哥,武松是水泊梁山兄弟中的盖世英雄。闪耀在浩瀚星汉的两颗天罡星,一同降落在千年以前重文轻武的北宋,又于各自落魄之时意外相逢在柴大官人的庄园,此后一同走上梁山聚义和被朝廷招安的道路。他们的江湖兄弟情义和行侠仗义形象,就此矗立在后人的心中并历久不衰。
宋江和武松,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却又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既源于他们共同的忠孝义气基因,也因为他们对社会迥异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不同追求。
《水浒传》第23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仅以800余字,就极其生动地描写了宋江和武松相识、相留、相谢、相送、相交(结拜)、相别的六个过程,展现了两位江湖好汉惺惺相惜的兄弟情义。尤其是在宋江送别武松的过程中,通过一送再送的细节描写,让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书中写到,宋江每日带挈武松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疟疾都不发了。相伴宋江住了十数日,武松思乡,加之与哥哥武大郎多时不通信息,因此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柴进、宋江两个都留他再住几时,武松坚执要去。宋江道:“实是二郎要去,不敢苦留。如若得闲时,再来相会几时。”武松相谢了。此为宋江相留、武松相谢的场景。武松要走的决心和宋江期待再会的诚意表露无遗。
武松穿了红绸袄,戴个毡笠儿,背上包裹,提了梢棒,相辞了便行。宋江说道:“我送兄弟一程。”此乃宋江执意要送武松。从此开始,相送的过程难分难舍,十里之地“五次相送”。
第一次,出门上路。三个(宋江、武松、宋清)离了柴进东庄,行了五七里路。武松作别道:“尊兄,远了,请回。柴大官人必然专望。”宋江道:“何妨再送几步。”路上说些闲话。不觉又过了三二里。
第二次,送了又送。武松挽住宋江说道:“尊兄不必远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宋江指着道:“容我再行几步。兀那官道上有个小酒店,我们吃三锺了作别。”
第三次,喝杯酒去。三个来到酒店里,宋江上首坐了,武松倚了梢棒,下席坐了,宋清横头坐定。便叫酒保打酒来,买些盘馔果品菜蔬之类,都搬来摆在桌子上。
第四次,义结金兰。三个人饮了几杯,看看红日平西,武松便道:“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
在第四次相送中,宋江和武松结拜相交,继而相别。书中写道:宋江大喜,武松纳头拜了四拜。宋江叫宋清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武松那里肯受,说道:“哥哥客中自用盘费。”宋江道:“贤弟不必多虑。你若推却,我便不认你做兄弟。”武松只得拜受了。武松拿了梢棒,三个出酒店前来作别。武松堕泪,拜辞了自去。路上武松还在寻思道:“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
第五次,目送飞鸿。宋江和宋清立在酒店门前,望武松不见了,方才转身回来。行不到五里路头,只见柴大官人骑着马,背后牵着两匹空马来接。
在此之前,宋江与武松其实早就互相闻名。武松虽然与宋江素未谋面,但他已知宋公明人称及时雨,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因此初见宋江时定睛看了看,然后纳头便拜,说道:“我不是梦里么?与兄长相见!”跪在地下,不肯起来。宋江也是在江湖上多次听说武二郎名字,不期却在柴进庄上相会,感到非常有缘,一见倾心。大喜之余,宋江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后堂席上,唤弟弟宋清与武松相见。
此二人闻名在先、相见有缘、相别而去、日后重逢、并肩作战,历经九死一生,始终情深义重。但随着世事变迁、环境变化和个人秉性、内心想法的截然不同,他们的关系也由生死兄弟发展到彼此逐渐淡漠。平定方腊后,宋江被朝廷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宋江得偿所愿,高高兴兴谢恩辞朝、衣锦还乡、欣然赴任。可惜宋江被朝廷蒙蔽了双眼,始终不容于当朝奸臣,被朝廷天使实乃高俅、杨戬心腹之人,在朝廷降赐御酒中下了慢药,最后鸠毒身亡一命呜呼。
宋江平定方腊,班师驻扎在杭州六和塔之时,武松与鲁智深一起在六和寺歇马听候,鲁智深“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宋江急引众头领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之后来看视已经失去了左臂的武松,见武松虽然不死,已成废人。此时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宋江见说:“任从你心。”区区四个字,已经没有了第一次在柴进庄上相识相知、英雄相惜的兄弟情分。武松看透了朝廷腐败、皇帝昏庸、奸臣谗佞、忠良受害的残酷现实,也看淡了宋江孜孜以求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深深知道仅凭少数人的千钧之力,已经捅不破世道的重重黑暗,曾经恩怨分明、快意恩仇、披肝沥胆的江湖豪杰之士,此时彻底消磨了万丈雄心,甘愿放下戒刀、抛弃一切,一心一意在六和寺中出家。自此暮鼓晨钟、青灯古佛,寿至八十而善终。
从“任从你心”这句不见亲疏的冷漠之言,到相召李逵、托梦吴用花荣而没有相召、托梦武松之举,可见武松在宋江心中的地位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宋江对武松已经有了深深的隔阂,他们的人生轨迹来到了岔路口。宋江向上,向往庙堂之高;武松向下,安于庙宇之静。或许是因为武松反对宋江招安,更因为武松嫉恶如仇、英雄侠义的性格,使得他们的关系高开低走,继而分道扬镳。于武松口中,六和寺内他依然叫着宋江“哥哥”;于武松内心,恐怕想的宋江要还是当初柴进庄上的“兄长”多好。人生若只如初见,长作梁山同路人。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宋江枉死楚州多年以后,英雄迟暮的打虎英雄武松,已经想不起梁山泊聚义厅前“替天行道”的战旗翻卷,也看不到楚州南门外红瑟瑟的满目蓼花,更听不见宋江一缕幽魂在蓼儿洼上空的悲泣徘徊。八十岁的那年,武松在六和寺的夕阳斜照下,安详地合上了双眼。
(作者:蔡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