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锻炼中强化责任担当,7月21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赋能齐鲁·青春志愿济宁”“三下乡”实践团赴济宁市文化馆、济宁市图书馆、济宁市博物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
在济宁市文化馆非遗展厅的沉浸式学习中,实践团成员沿着导览员的生动讲述,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鲁西南鼓吹乐的百年笙管里聆听民间礼乐的回响,在嘉祥木雕《孔子周游列国》屏风前触摸儒家思想的肌理,至微山渔家虎饰的斑斓纹样中读懂“威而不凶”的生命美学。导览员深度解析的麒麟舞服饰符号体系、木雕“毫厘间见乾坤”的镂空绝技,以及承载着清代《中华文化通志》记载的布虎护佑民俗,无不彰显着“技以载道”的传承真谛。这场文化溯源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器物之美中重识中华文脉的厚重,更以“非遗活化”的时代命题叩击心灵。
在济宁市图书馆,实践团成员开启了一场书香与科技的对话——从智能借阅系统的便捷操作到数字资源的云端共享,现代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令人耳目一新。当泛黄的《济宁日报》1987年刊载的《古运河畔话今昔》展现在眼前,那些铅字记录的运河往事,瞬间将时空拉回到“江北小苏州”的繁华盛景。讲解员演示的“古籍数字化”流程,更让成员们触摸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
在济宁市博物馆“运河之都”主题展厅,实践团成员通过实物展品与数字展陈的有机结合,深入探寻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展厅内,清代运河税单上的朱批印记、元代“水脊”工程的精巧闸门构件、明代商帮的衡器票据等珍贵文物,配合沉浸式数字沙盘演示,生动再现了济宁作为运河重镇的历史画卷。从“水脊”工程看古代水利智慧,由景德镇外销瓷窥见商业盛况,借运河号子非遗展演体悟船民生活。这种“实物+科技+讲解”的立体展示方式,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大运河作为文化廊道的重要价值,为后续开展运河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这场文化溯源之旅,让青年学子在古籍里读懂了坚守,在文物中触摸到匠心,在红色记忆里收获了力量。实践团将以此次探寻为起点,用数字技术激活文化基因,让古老智慧在青春实践中绽放新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