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文化中国网欢迎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观察眼团队开展绳结文化实践活动

绳结系情传文脉,青春聚力共前行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观察眼团队开展绳结文化实践活动

骆宇轩 赵理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供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传承绳结等非遗技艺,是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观察眼团队践行青年担当,积极响应号召,于 2025 年 7 月 10 日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开展了一日的绳结文化实践活动,旨在深入领略绳结艺术的独特魅力,推动这项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提前联动做准备,精心筹备待相逢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南航观察眼团队成员提前与绳结非遗传承人盖静取得联系,围绕活动内容、流程设计、学习重点等进行多次沟通。团队结合自身学习需求,与传承人共同打磨出 “理论讲解 + 实物展示 + 实践操作” 的活动框架,并根据传承人建议准备了大量色彩丰富的彩绳等工具材料,为活动的有序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团队成员提前前往南京民俗博物馆踩点,与馆方协调展区参观、场地使用等细节,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

图为活动地点外景。周起墨 摄

非遗传承亲示范,团队研学悟匠心

活动伊始,非遗传承人带着自己珍藏的绳结作品来到现场,专为南航观察眼团队成员展开了一场深度的绳结技艺研习课。传承人从绳结的基础线材特性讲起,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编织经验,细致演示了 “吉祥结” 的起头手法、“同心结” 的绕线逻辑,团队成员一边认真记录步骤要点,一边跟着模仿操作,将每一个打结步骤拆解为 “绕圈”“穿引”“收紧” 等可复制的动作指令。

在讲解 “平结” 的编织技巧时,传承人特意放慢速度,展示如何通过调整绳线松紧度控制结型的对称度,团队成员则同步实践操作,反复琢磨其中的空间结构原理。

图为非遗传承人(左)与团队成员(右)共同演示传统绳结编法。钟伟皓 摄

随后,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绳结展区。面对橱窗里那些历经百年依然色泽温润的古绳结,传承人动情地讲述了每件作品的时代背景 —— 从明清时期用于服饰装饰的 “盘长结”,到民国年间流行的 “如意结” 挂件,团队成员边听边记录,不时用手机拍摄细节,计划将这些素材融入后续的文化推广内容中。

图为传承人的绳结展品。李语涵 摄

巧手学编绳结艺,指尖绽放文化花

经过传承人系统的讲解与示范,团队成员开始专注实践简单绳结的编织。大家围坐在一起,人手一套彩绳工具,从最基础的平结开始尝试。有成员在编织时总出现绳线缠绕的问题,传承人便上前手把手调整其握绳姿势,强调 “左手固定主线、右手控制绕线” 的发力技巧;还有成员为追求结型美观反复拆编,传承人笑着鼓励:“绳结的魅力就在于‘错中求正’,每一次调整都是与绳子的对话。”

团队成员之间也相互交流心得,有的分享快速记忆步骤的方法,有的探讨不同颜色搭配的视觉效果。当第一个完整的绳结在手中成型时,成员们都为此兴奋,脸上满是成就感。

图为团队成员在传承人指导下实践编织绳结成果。周起墨 摄

互动交流结情谊,绳结系心话感悟

实践间隙,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围坐在一起,开展了一场轻松的 “绳结文化交流会”。传承人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学习不同流派编法的经历, 团队成员则结合当天的学习体验,畅谈对非遗传承的理解。

大家还一起探讨了绳结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从文创产品设计到校园文化符号创作,一个个想法在交流中逐渐清晰。团队成员拿出准备好的空白笔记本,请传承人在封面上编织了一个小巧的 “吉祥结” 作为纪念,传承人笑着说:“这个结就像今天的缘分,把我们这群爱文化的人系在了一起。”

图为团队成员与传承人交流绳结文化。李语涵 摄

一日的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团队成员将自己编织的绳结作品小心翼翼地收好,不少人表示要把这枚凝聚着汗水与感悟的绳结仔细收藏,时刻提醒自己传承文化的责任。

活动落幕意未尽,绳结传承续新篇

本次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团队指导老师表示,亲眼见证成员们从 “初识绳结” 到 “爱上绳结” 的转变,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

活动结束后,南航观察眼团队正紧锣密鼓地整理活动素材,计划通过两方面持续推广绳结文化:一是撰写《一根彩绳里的文化密码 —— 绳结传承纪实》系列文章,深度挖掘非遗传承人故事与绳结技艺的历史渊源;二是制作绳结相关短视频,将从传承人那里学到的基础结型编织技巧拆解为易懂易学的教学内容,通过校园平台与社交媒体传播。

团队成员表示:“亲手编织的过程,让我们真正理解了绳结中‘联结’的含义 —— 不仅是绳与绳的缠绕,更是传统与现代的呼应、青年与文化的相遇。我们希望用文字和视频记录这份感悟,让更多人感受金陵绳结的魅力,让这根‘文化彩绳’在代代相传中越系越紧。”

图为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合影。钟伟皓 摄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观察眼团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