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广大青年学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传承,7月22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赋能齐鲁·青春志愿济宁”“三下乡”实践团前往济宁市嘉祥县周广胜木雕有限公司开展木雕技艺实践体验活动。
在工匠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师傅们手把手指导团队成员体验木梳制作全流程。从木料甄选到安装梳齿,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这种沉浸式的技艺传承,让木雕艺术从展柜中的静态陈列,升华为流淌在指尖的温度与生命。实践团成员依次进入切割、镶嵌、打磨、上蜡、包装车间,体验如何将一方古拙质朴的木材雕琢成一把古韵古香的梳子的全过程。在切割车间里,百余台机床默默伫立,根据电脑指令进行精细操作和初级打磨,木屑在空中散发出陈年的油脂香气,一件件木柄、梳胚悄然成型。雕花工艺车间里,老师们凭借常年积累的技艺工艺,绘线、下刀、转折,将圆雕、浮雕、透雕工艺融入栩栩如生的花鸟祥瑞、花卉纹样及现代元素中,一刀一划尽是精益求精的匠人初心,也将原本平平无奇的粗胚变成了初具韵味的立体形态。在打磨车间里,实践团成员与员工进行了深入交流,得知木雕厂吸纳了周边乡镇患有听障、口障和腿障的身体障碍者,帮助其掌握一门技能,实现生活富裕。在组合车间里,实践团成员制作了“插齿梳”,看似简单的梳齿插入梳背的工艺,却也包含了择料、打胶、敲打、整形的流程。随后,大家按照生产流程,依次探访了设计部、质检部、销售部,设计部人员会倾尽心力将客户诉求用绘图软件制作出来,并致力于开发新产品,研制新形态;质检部会按照工序对打磨效果、上漆工艺、雕花效果及平整度等进行抽检,大家更深切地体悟木雕技艺背后的匠心传承。中午时分,成员跟随匠人们同吃同劳,从排队领餐到餐后清洗餐具,在生活点滴中感受手艺人的质朴品格与严谨作风。实践体验结束后,当实践团成员再触摸那些经过岁月打磨的工具时,对那句“台上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内涵有了更具象化的解读。
在实践感悟与专业积累的基础上,实践团队开展“非遗云传承”线上直播活动。团队成员以亲历者视角,生动讲述木雕技艺的传承故事,通过实时互动与深度解说,观众们不仅系统了解了木雕选材、设计、雕刻的全流程工艺,更深刻体会到“匠心守艺”的文化真谛。这场别开生面的云端非遗课,探索出一条青年力量赋能传统文化、数字技术激活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智慧与担当。
本次实践活动是一次生动的文化寻根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创作体验中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让他们认识到“非遗活化”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在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大家真切体会到“守正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青年一代有信心、有决心运用专业所长,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实践团将持续以数字赋能推动非遗传承,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实践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